胶州信息网

天才的童年是蠢才?我国开国第一大将粟裕,为何读小学一再留级

2022-10-08 11:08:02

白癜风遗传

引言

“惟楚有才,于斯为盛。”这句话出自《左传》和《论语·泰伯》,是指楚地人才辈出,在中国革命时期,楚地确实除了不少人才,比如粟裕,就是诞生于湘西。粟裕是被称作“战神”的出色将领,他为共产党和新中国做出过巨大贡献。

01

1907年8月10日(清光绪三十三年),粟裕降生在湘西一个侗家小村寨中,此时粟裕的家中还算十分殷实。他的父亲叫粟周亨,是当时清朝的一名落第秀才。虽然粟周亨能诗善书,但是其性情却十分淡薄,常常深居简出,喜欢读书写字。当粟周亨得知家中又添了一个男丁之后,十分高兴,他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做“继业”,很明显,粟周亨是希望儿子像自己一样能够满腹诗书并且继承家业。

▲粟裕

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粟裕不但没有变成一个独善其身的文人雅士,反而选择了一条与父亲的期望截然相反的革命道路。粟裕从小就十分聪明,当然也十分顽皮,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。虽然家里殷实,粟裕小时候也算得上是个小少爷,但是他却一点少爷架子都没有,自己琢磨学会了下棋理发和缝纫,就连做木工这种力气活他也干得十分起劲。

▲湘西人

粟裕在读高小的时候成绩非常不错,而且各门课程他都十分喜欢。而且粟裕还十分有艺术天赋,他小时候就很喜欢唱歌、吹笛子,他还会吹洞箫、弹乐器。这也许跟他的生活环境有关,因为湘西人大多能歌善舞,侗族人同样如此,不过虽然粟裕又聪明又好学,但是在读书的时候却老是留级。

02

在粟裕读高小二年级的时候,他竟然一次又一次地留级,前后读了两三年,为什么别人都能正常升学,而粟裕就是升不上去呢?又聪明又好学的孩子,怎么会一再留级呢?这与粟裕的父亲粟周亨有很大关系。粟周亨本人是个落地秀才,虽然满腹诗书,但是思想却十分保守封建,他认为有着自家一份产业就已足够。

▲私塾相关配图

所以粟周亨常年不出门,经常在家写字作诗当作消遣,要不就是管理一下家里的账目,对于外面世界的变迁,粟周亨既不关心也不感兴趣。所以粟周亨对于粟裕的要求也不高,在粟裕刚满六岁的时候,粟周亨将他送到私塾读书。但是粟裕对于私塾里古板的教学完全不感兴趣,常常自己一个人跑到国民学校中去看,他觉得那里所开设的国文、算术、音乐、体操等课程,比私塾里的四书五经要有趣得多。

▲求学时的粟裕

于是他就向父亲提出要求,想要转学到第八国民学校中去。后来经历了一番周折,粟裕的父亲最终答应了这个要求。后来,粟周亨认为粟裕已经读过私塾,又读了几年的洋学堂,学了这些东西能写能认就足够了,没有必要再继续读下去,所以他常常把粟裕从学校中叫回来,帮助自己管理家中的账目。粟周亨继承了家中不少产业,他认为只要经营好这些产业就足够一家人丰衣足食。

03

所以他对粟裕的期望就是能够接自己的班,把家里好好地管理下去,既然上学学到的知识已经够了,那么偶尔不去学堂也没什么关系。所以粟周亨常常把粟裕留在家中忙于家里的事务,粟裕常常不去学校,不听课当然也不写作业,所以老师只能让他一再留级。粟裕与父亲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,这一点让他觉得倍感压抑,他不喜欢这样的家庭,更不喜欢父亲,强迫自己不去读书。

▲如今的湖南师范学校

《庄子·秋水》中有言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。”粟裕决定,无论如何也不能这样,他一定要外出闯荡一番。1923年冬天,粟裕瞒着家人偷偷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,因为他知道父亲肯定不会答应他去读书,所以只是告诉了母亲这个消息。当时粟周亨还给粟裕定下了一门亲事,粟裕要去读书的心意已定,他自己想办法凑足了路费,解除了父亲给他订的婚约。1924年3月,粟裕终于到达常德。

结语

1926年6月,粟裕学校放了暑假,他回到家中时发现家中境况已经大不如前,父母不允许他再回去读书,但是粟裕终于找到机会离家出走,回到了常德继续读书。这次回家也是粟裕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,一年后,由于粟裕的原因,粟周亨被国民党政府迫害。粟周亨没能见到自己儿子成为新中国栋梁之才的那一天,他在逃亡途中不幸感染风寒去世。

参考资料:

《左传》

《论语》

《庄子·秋水》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胶州信息网版权所有